2025 年的正
月初一,是 1
月 29
日,星期三,这一
天标志着乙巳
年的正式开启。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
日,承载着深厚的
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亲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美好
时刻。在这一
天,有诸多延续千
年的传统
习俗,每一项都饱含着人们对新
年的美好期许。
一大早,人们便会放开门炮仗,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瞬间打破清晨的宁静,这一
习俗寓意着 “驱邪”“早升早发”“开门大
吉” ,象征着送旧迎新和接
福,俗谓接
年。鞭炮声后,碎红满地,宛如铺上了一层红地毯,被称为 “满堂红”,也预兆着新的一
年日子红红火火。
拜
年也是正
月初一的重要活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
年,恭祝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会将事先准备好的 “压岁钱”
分给晚辈,寓意保佑孩子在新的一
年里平安顺遂。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如今更承载着长辈对晚辈满满的关爱与祝
福。在给家中长辈拜完
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
时,也会笑容满面地恭贺新
年,互道 “恭
喜发财”“四季如意”“新
年快乐” 等
吉祥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
年,或相邀饮酒
娱乐,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氛围 。随着
时代的发展,拜
年的方式也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登门拜访,
电话、微信、短信拜
年等也成为人们传递祝
福的便捷方式。
正
月初一还有不少禁
忌。比如
忌扫地,在传统观念里,尘土被视作财气的一部
分,新
年第一
天扫地或倒垃圾,会被认为是在驱赶和丢失家中的好运与财富。所以,大家往往会在除夕前夜做好彻底的大扫除,确保初一当
天家中整洁而不动笤帚,以祈求整
年财运亨通,
福泽满门。另外,这一
天也
忌打碎
物品,万一不小心打碎了,得赶快说声 “岁(碎)岁平安”,以化解可能的不祥。此外,还
忌打骂孩子,希望在新的一
年里家庭和睦,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
正
月初二,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
日子,这一
天也被称为 “迎婿
日”。在这一
天,女儿们会带着丈夫和孩子,备上丰厚的礼物,兴高采烈地回到娘家,与父母团聚 。
回娘家
时,礼物的选择十
分讲究,通常要带双数,取 “好事成双” 之意 。比如,两箱水果、两盒点心、两瓶好酒等都是常见的礼品。红色包装的礼物也备受青睐,红色在
中国文化中象征着
喜庆和
吉祥,寓意着新的一
年鸿运当头、红红火火。此外,礼物的寓意也很重要,像苹果代表平平安安,桔子寓意大
吉大利,这些都是表达对父母美好祝
福的优质选择 。在一些地方,女儿回到娘家后,会将携带的饼干、糖果等礼物
分送给邻里乡亲,虽然礼物轻薄,但却饱含着浓浓的情意,正所谓 “礼轻情意重”,传递着姑娘对乡亲们的深切思念 。同
时,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还要再给孩子发红包,这也是表达关爱和祝
福的一种方式 。
除了回娘家的
习俗,在
北方地区,正
月初二还是祭财
神的重要
日子。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会举行祭财
神活动,希望财
神能保佑自己在新的一
年里财源广进、财运亨通。人们会把除夕夜接来的财
神像摆放在显眼的位置,摆上丰盛的供品,如整
鸡、整鱼、
羊肉、
年糕、馒头等 。其中,鱼和
羊肉是常见的祭品,“鱼” 与 “余” 谐音,寓意
年年有余;
羊肉则因其鲜美和营养,被视为
祭祀的佳品 。
祭祀时,全家老小要依次上香,虔诚地向财
神爷祈
福,祈求他赐予财富和好运 。一些地方还会在这一
天前往财
神庙上香,在财
神庙中,人们献上供品,磕头礼拜,表达对财
神的敬意和对财富的渴望 。在
祭祀完财
神后,中午要吃馄饨,因为馄饨的形状像元宝,俗称 “元宝汤”,吃馄饨也就寓意着新的一
年财源滚滚 。
正
月初三,在
2025 年是 1
月 31
日,星期五,这一
天被称为 “赤
狗日” 。
传说中,赤
狗是熛怒之
神,“赤” 字又有 “赤贫” 之意,所以传统上认为这一
天不
宜外出拜
年,否则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还可能带来贫穷 。在
南方一些地区,大
年初三早上有贴 “赤口” 的
习俗,人们用长约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
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以此祈求一
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遭遇各种不幸的灾难 。
初三这
天还有老
鼠娶亲的
传说,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打扰老
鼠的好事,还会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
鼠食用,称为 “老
鼠分钱”,表示和老
鼠共享一
年的丰收 。这一
习俗背后,一方面是人们对老
鼠的敬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农耕社会中,人们对粮食丰收的渴望 。
此外,正
月初三还是谷子的生
日,
民间有祝祭祈
年的
习俗,且禁食米饭,以示对谷子的感恩 。在过去,人们认为谷子是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之一,这一
天是谷子的 “诞辰”,通过
祭祀和禁食米饭,祈求来
年五谷丰登,粮食富足 。这一
习俗体现了人们对
自然的敬畏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虽然在现代社会,这种
习俗已经逐渐淡化,但它承载的
文化内涵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
为了迎接
神灵的归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供品,如三牲(
猪、
牛、
羊,也有用
鸡、鱼、
猪代替的)、水果、酒菜等,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以此表达对
神灵的敬意和欢迎 。在
北方,还有一个
传说,初四灶王爷要 “查户口”,因此不
宜离家,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
在初四的晚上,一般商家还会接请五路财
神,希望在新的一
年里财源广进、生意兴隆 。
传说初五是财
神的生
日,由于大家求利心切,都想比别人早一点迎到财
神,于是
时间就提前到了初四晚上,名为 “抢路头”,又称 “接财
神” 。接五路财
神的仪式颇为讲究,商家会先摆好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 。头桌摆放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源广阔,
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
猪、全
鸡、全鱼,并元宝汤等 。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
年红,寓意兴冲冲、
年年红 。主人还要带上香烛
分别到
东、
西、
南、
北、中五个方向的财
神堂去请接财
神,每接来一路财
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 。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
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
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
神,仪式才算结束 。
此外,在这一
天,全家人还要在一起吃 “折罗” 。所谓折罗,就是把几
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
年货 。这一
习俗不仅体现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也有一种团圆和回味新
年美食的欢乐氛围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这一
天进行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将垃圾堆到院中准备 “扔穷” ,寓意扔掉贫穷和霉运,迎接新
年的好运和财富 。
在过去,还有一些与正
月初四相关的有趣
习俗。比如,老板若想将某人 “炒鱿鱼”,这
天就不请他来拜
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请大小伙计,
分发红包 。
北京有句老话:“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说官话 。” 宴会有酒有菜,酒后惯例是吃包子 。掌柜这
时举杯祝贺,向大家道 “辛苦”,这就叫 “官话” 。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掌柜的亲自夹包子,包子放谁碗中,谁就被暗示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所以这顿便宴俗名叫 “吃滚蛋包子” 。不过,这些
习俗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化 。
正
月初五,在
2025 年是 2
月 2
日,星期
日,这一
天俗称 “破五” ,是
春节期间一个重要的
时间节点,有着丰富的
习俗和深厚的
文化内涵 。“破五” 意味着之前正
月初一到初五期间的诸多禁
忌,如不能做新饭、不能说不
吉利的话、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卫生、不能打碎
东西等,到了这一
天都可以解除了 ,所以叫 “破五” 。
在这一
天,人们会进行 “赶五穷” 的活动,“五穷” 指的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为了赶走这 “五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寓意着将一切不
吉利的
东西、一切妖魔
鬼怪都轰将出去 。尤其会放 “二踢脚”(两响),称 “崩穷”,把 “晦气”“穷气” 从家中崩走 。在放完鞭炮后,人们还会进行彻底的大扫除,将家中的垃圾清扫出门,把除夕夜到正
月初四积攒的垃圾一并倒掉,也叫 “送穷土” ,意味着把贫穷和晦气都送出门外,迎来新一
年的好运和财富 。
吃饺子也是正
月初五的重要
习俗 ,俗称 “捏小人嘴” 。包饺子
时,人们会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据说这样可以规避周围谗言,免除小人的谗言之祸 。而且,饺子的形状酷似金锭,吃饺子也有庆祝财
神诞辰、祈求财运亨通的寓意 。在一些地方,人们剁饺子馅的
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 “小人”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和对小人的厌恶 。
正
月初五还是财
神的生
日,因此迎财
神是这一
天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人们为了争利市,图
吉利,会在正
月初五零
时零
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
神表示欢迎 。迎接财
神时,供品也很有讲究,一般要供奉
羊头与鲤鱼,供
羊头有 “
吉祥” 之意,供鲤鱼是图 “鱼” 与 “余” 谐音,讨个
吉利 。有些地区,人们还会在这一
天前往财
神庙上香祈
福,祈求财
神保佑自己在新的一
年里财源广进、生意兴隆 。
对于商家来说,正
月初五是开市的重要
日子 。旧俗
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
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
月初五开市 ,人们认为选择这一
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财源滚滚 。开市
时,商家会早早起来,放鞭炮,在招幌上挂红布,有的还会举行
祭祀仪式,迎接财
神,祈求新的一
年生意红火 。开市后,商家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一
年的经营中,希望在财
神的庇佑下,生意蒸蒸
日上 。
送穷是正
月初六的重要
习俗之一 。“穷” 代表着旧
日的贫穷困苦,人们希望通过送穷,告别过去的贫困,迎来新一
年的美好
生活 。送穷的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是进行大扫除,将家中的垃圾清扫出门,把过去一
年的晦气和穷气都送出去 。有些地方还会将破衣烂衫等丢弃,寓意着扔掉贫穷 。在
北方地区,人们会将节
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 “送穷
鬼”,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
时扔出去,叫做 “送穷
神” 。还有的地方会用煎饼七枚覆在粪帚上,弃之通衢,以送穷 。送穷的
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在新的一
年里能够远离贫困,
生活富足 。
正
月初六也是商家开市的好
日子 。在这一
天,大小商家纷纷开门营业,门板上会贴上 “开市大
吉,万事亨通” 的大红对联 。营业前,商家会大放鞭炮,寓意着新的一
年生意红红火火,大
吉大利 。有些商家还会在门口摆放一盆橙红的大橘子,“橘” 和 “
吉” 谐音,以示
吉利 。开市
时,老板和店员们会猛摆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令店里响成一片,取 “响响当当,大
吉利” 之意 。有的地方还会请来一个丈夫、孩子、公婆都有的 “全可妇人” 到店里转转,嘴里念念有词说些
吉祥话,如 “开市大
吉、
吉庆有余、事事平安,多赚银子多赚钱,金子银子赚一炕” 等,以讨个好彩头 。商家选择在正
月初六开市,一方面是因为 “六” 在中华
文化中有 “六六大顺” 的
吉祥寓意,预示全
年万事皆顺,生意兴旺;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
马日的
吉祥寓意,在新的一
年里各项事业一
马当先、
马到成功 。
在这一
天,人们会吃七宝羹,七宝羹是用七种不同的蔬菜做成的羹,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 。比如广
东潮汕用芥菜、芥蓝、韭菜、
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荽、韭菜加鱼、肉等;台湾、
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 。每一种蔬菜都有特定的寓意,如 “葱” 表示聪明,“芥菜” 寓意 “长寿”,“韭菜” 寓意 “长久” ,吃七宝羹以此来取
吉兆,并说此物可以祛除邪气、医治百病 。
除了七宝羹,很多地方还有吃面条的
习俗 。面条细长,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
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在旧
时,正
月初七吃面条,意为拴住小孩的腿,助他健康成长;正
月十七吃面条,意为拴住成
年人的腿,助他身体健康;正
月二十七吃面条,意为拴住老人的腿,助他少生病,健康长寿 。同
时,正
月初七吃的长面条也被称为 “追魂面”,提醒人们过
年时心玩野了,吃了这碗面,要把心收回来,准备
春耕生产了 。
正
月初七,要体现对 “人” 本身的尊重,所以有一些禁
忌需要注意 。比如
忌训孩子,这一
天要遵循 “人为尊” 的原则,家长要尊重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犯了错,尽量好言相劝,不要打骂 。旧
时,正
月初七这
天,官府都不能处决犯人,以表示对人
日节的尊重 。此外,这一
天也
忌吵架、骂人,人们认为吵架会败兴一
年,骂人会带来
凶祸 ,所以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与人和睦相处 。
正
月初八,在
2025 年是 2
月 5
日,星期二,这一
天被称为 “谷
日”,
传说这
天是谷子的生
日 。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根基,人们对粮食的丰收极为重视,所以非常看重这一
天的
天气情况 。如果正
月初八
天气晴朗,就预示着当
年粮食丰收;反之,如果
天气阴雨
天或下雪了,则预示着产量会受影响 ,正所谓 “谷
日一
日晴,庄稼好收成”“谷
日雨淋淋,农民白了头”,这些农谚都体现了人们对
天气与粮食收成关系的朴素认知 。
为了庆祝谷
日,人们会举行一些特别的活动 。在一些地方,家长会带着孩子来到庄稼地,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大
自然,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向他们讲解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孩子们对农业的敬畏之心和珍惜粮食的意识 。同
时,也会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祈求谷
神保佑粮食丰收 。虽然如今很多人已经远离了农耕
生活,但这一
习俗所蕴含的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
正
月初八还是 “顺星节” ,
传说这一
天是诸星下界之
日,夜晚的星斗会出现得最全 。在古代,人们认为每人每
年都有一位值
年星宿,人的一
年命运如何,完全操在这位值
年星宿手里,而每
年正
月初八
日为诸星君聚会之期,所以在这
天祭祀星君(即顺星),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 。
到了晚上,人们会举行隆重的祭星仪式 。一般会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 “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做 “散灯花儿” 。灯盏形似小小高脚杯,有泥质的也有铜质的,内放豆油,灯捻用 “灯花纸” 捻成 。有的人家摆 108 盏灯花,代表
天上的 108 星宿;一般人家也可摆 49 盏,最少是 9 盏,代表
日、
月、水、火、木、金、土,罗侯和计都这九位流
年照命星宿 。在摆放好灯花后,全家会聚集在一起,向星
神虔诚地祭拜,祈求新的一
年平安顺遂、万事如意 。待所有灯花燃尽,全家互道 “星禧” 后,再重新点亮灯光,点响鞭炮,随后点燃院中的 “钱粮盆” 内松木杂枝 。
祭祀结束后,全家还要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寓意团圆美满 。
此外,正
月初八也是一个适合开业的
日子 。许多商家会选择在这一
天开门营业,取 “八” 的谐音 “发”,寓意 “发财”,希望新的一
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在开业前,商家会精心布置店铺,贴上大红的对联和 “开业大
吉” 的横幅,还会举行简单而隆重的开业仪式,燃放鞭炮,迎接八方来客 。
正
月初九,在
2025 年是 2
月 6
日,星期四,这一
天是玉皇大帝的生
日,
民间称为 “玉皇诞” 或 “
天公生” 。玉皇大帝在道教和
民间信仰中被视为众
神之王,统御三界,掌管着世间万物的兴衰和
吉凶祸
福 ,地位至高无上,因此人们对这一
天格外重视,会举行盛大的祭
天活动,向玉皇大帝祝寿,祈求他保佑新的一
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庭和睦、五谷丰登 。
祭拜
天公的仪式通常非常隆重 。在祭拜前,家家户户都会提前打扫庭院,整理家中祭坛或临
时设立
祭祀场地,并保持洁净 。准备的祭品也十
分丰富,一般包括全
猪、全
羊(现代多以象征性模型代替)、五果(如柑橘、橙子、苹果、香蕉、甘蔗等水果)、六斋(金针、木耳、蘑菇、菜心、豌豆、绿豆等)、鲜花、香烛、茶酒、
年糕、寿桃、糖果等 。这些供品都有着
吉祥的寓意,如五果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行,寓意着丰收和平安;六斋则是对玉皇大帝的素食供奉,表达虔诚之心 。在摆放祭品
时,也有一定的礼数,祭坛一般朝向
天空开阔处,摆放好香炉、蜡烛台、祭盘等
祭祀工具,将供品按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的顺序排列在供桌上 。
开始拜
天公之前,全家成员要沐浴更衣,以示对
神明的虔诚敬意 。然后点燃一对或三对红色蜡烛,再上香,一般是三炷清香,表示
天地人三才之敬 。上香后,行三跪九叩礼,依长幼有序,依次向
天公行礼祈祷,表达对新的一
年里国泰民安、家庭和睦、事业兴旺的愿望 。在一些地区,还会诵读祝文或唱经,如道士诵读《玉皇经》或其他道家经典 。拜祀过程中,会焚烧金银纸钱,代表送给
天公的 “礼物”,希望得到庇护和恩赐 ,在某些地方,还会烧化
天公座、宝塔等纸扎物 。完成所有祭拜程序后,待香火燃烧到一定程度,进行最后的鞠躬致谢,随后撤去供品 。在许多地方,祭拜后的供品需要
分食,认为这样可以得到
神灵的
福气传递 。
除了祭拜仪式,正
月初九还有一些有趣的说法 。比如 “七不出,八不归,上九办事” 这句
民俗谚语,就有两种常见的解释 。一种解释是,初七不要出门做生意、办事情,因为这
天做事可能不太顺利;初八出门在外的人不要回家,做一件比较大的事情也不要在这
天宣布结束;而正
月初九这
天就可以出门做事了,因为有
玉帝的庇护,事情不但容易办成,而且会办得又好又利索 。另一种解释则与传统的道德观念和
生活常识相关,“七不出” 是指当家人出门之前,必须要把柴、米、油、盐、酱、醋、茶这 “开门七件事” 办好,把家里安排妥当才能放心出门;“八不归” 是说归家之前,要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条基本道德做好,否则不要入家门 。这种解释体现了中华传统
文化的风俗和精
神 。
正
月初十,在
2025 年是 2
月 7
日,星期五,这一
天被称为 “石头节”,也叫 “石磨
日”“十子
日”“石不动” 。
传说这
天是石头
神的生
日,也是 “地生
日” ,人们认为石头是山是地,对人类
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对这一
天格外重视,有着诸多
习俗和禁
忌 。
在这一
天,有一个重要的禁
忌,就是
忌搬动石头和石器 。俗信认为,在正
月初十这
天动用磨、碾、石臼等石器,会伤了庄稼,影响当
年的收成 。因此,在过去,除夕当
天人们会在这些石器上贴
春联,从除夕到正
月初十以前禁止使用,过了正
月初十,则可以开封使用,无所禁
忌了 。这一
习俗体现了人们对石头
神的敬畏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祈求石头
神保佑庄稼丰收 。
除了
忌动石器,有些地区还有
祭祀石头的
习俗 。在河
南,正
月初十这
天家家要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在这一
天吃饼,一
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在山
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
神之举 。初九夜里,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 。如果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
年丰收;若石头落地,就可能意味着
年成不好 。这种
习俗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对大
自然的敬畏之情 。
正
月初十还有 “老
鼠嫁女” 的
传说 。虽然各地过节
日期不同,但这一
传说在我国传统
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定地位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初十晚上给老
鼠准备食物,如将谷面作蒸食,称为 “十子团”,放置于墙角土穴等处供老
鼠吃 。有些地区则
忌点灯、
忌说话,以免惊扰了老
鼠娶亲,惹下
鼠神,一
年为患 。在蒙晋地区,人们还会在这一
天吃莜面,据说这是为了讨好
鼠爷,祈求新
年交好运 。这一
传说和相关
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老
鼠既厌恶又敬畏的复杂
心理,也体现了
民间文化中人与
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 。
正
月十一,在
2025 年是 2
月 8
日,星期六,这一
天被称为 “子婿
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
日子 。这一
习俗的由来与正
月初九庆祝玉皇大帝生
日的活动密切相关 。初九那
天,人们会准备丰盛的食物来
祭祀玉皇大帝,仪式结束后,会剩下许多食物 。到了正
月十一,为了不浪费这些美食,同
时也是为了表达对女婿的感谢和重视,娘家便利用这些剩余的食物招待女婿及女儿,这一
习俗也被
中国民歌称为 “十一请子婿” 。
在这一
天,娘家的哥哥或者弟弟需要提前出门迎接女婿和女儿,以此表示娘家人对女婿的敬意和重视 。与初二回娘家不同,这
天回娘家不需要带很多礼物 。在古代,嫁出去的女儿不能轻易回娘家,“子婿
日” 也为古代嫁出去的女儿能回娘家,与家人团圆找了一个 “借口”,让其有机会多与娘家人往来,增进亲人之间的
感情 。
除了宴请女婿,正
月十一还有一些其他的
习俗 。在
北方地区,有吃烙合子的
习俗 。古人认为,“十” 是 “齐备完美,周而复始” 的美好数字,在十之上再加一个 “一”,就有了新的开始的意味,而烙合子的 “合” 与 “和” 谐音,吃合子寓意
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在一些地方,正
月十一还有送灯的
习俗 。一般是外公外婆送给外孙、外孙女,送灯
时间一般是
农历正
月初八到正
月十一 。送灯有着 “送丁” 的意思,寓意早生贵子,生子添丁,人丁兴旺 。此外,正
月十一在
南方部
分地区还是 “上采
日”,这是元宵节前的一个小节
日,寓意迎
春纳
福 。按照传统风俗,在这一
天,每家每户都会点灯庆祝,街上灯火通明 。
正
月十二到正
月十四,
春节的欢乐氛围愈发浓厚,人们也在为即将到来的元宵节做着精心准备。
正
月十二,
民间俗称 “搭灯棚”,标志着元宵节的筹备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村庄中的管事人会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
年,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花灯 。有童谣唱道:“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
月半,十六人完灯 。” 除了搭灯棚,正
月十二还有诸多与 “老
鼠” 相关的有趣
习俗 。
传说这一
天是老
鼠娶媳妇的
日子,也有的说是老
鼠的生
日 。为了驱赶老
鼠,人们想出了各种办法 。比如藏剪刀,这一
天,大人孩子都不能用剪刀,要把剪刀藏到抽屉里、褥子底下,并用红绳或红绸把剪刀捆包起来 ,因为只要听不到剪刀的 “咔喳” 声,家里一
年就听不到 “咔喳咔喳” 老
鼠嗑
东西的声音 。收旧鞋也是一项重要活动,孩子们会背着筐头挨家挨户收旧鞋,老百姓也乐意把 “邪”(鞋)送出去 。因为老
鼠习惯藏在旧鞋里做窝、生育小老
鼠,孩子们把收到的旧鞋垒成老
鼠洞的形状烧掉,象征着将各家各户的老
鼠 “一窝烩” 。捏老
鼠嘴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午家家户户要包饺子,把饺子捏成老
鼠模样,有嘴、有耳朵、有尾巴,还用绿豆当作眼睛 。包饺子就是 “捏老
鼠嘴”,把老
鼠嘴捏死,老
鼠就不能 “咔喳咔喳” 嗑
东西了,寓意一
年家中没有老
鼠 。此外,有些地区还有烤柏火的
习俗 。黄昏
时分,人们在自家门前点燃柏枝,一家老幼围坐火边,谓之烤柏火 。烤柏火寓意为 “败祸”,可以避瘟驱邪,人们还会将不用的旧家什统统烧掉,用烧后剩余的柏枝雕成 “柏锁”,系上绳子,挂在婴儿脖子上,以求长命百岁 。孩子们则走街串巷奔走各家,烤百家火,希望不生百病,一
年无灾无恙 。
正
月十三,被称为 “灯头
日”,即
民间所说的 “灯头生
日” 。这一
天,人们会给灯过生
日,各种与灯相关的活动精彩纷呈 。点灶灯是一项重要
习俗,老百姓会在厨灶下面点灯,看看自己制作的灯效果如何,灯火头旺不旺 。扎彩灯也是必不可少的,男女老少发挥自己的特长,编织各种各样的花灯,小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地挑选自己
喜欢的彩灯,还没到晚上,就急急忙忙打起彩灯来 。散灯花也有着独特的寓意,过去没有电灯,多是用灯芯倒入香油点燃,燃烧一会儿后,灯芯顶部会出现花朵一样的花状物,人们称之为散灯花 。据说,人们能根据 “灯花” 的形状预测当
年收哪种粮食作物 。放海灯则是为了祭拜海
龙王或海
神娘娘,人们来到海边,把写满祝
福的彩灯船放入大海之中,希望海
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此外,正
月十三晚上还有滚
龙灯的
习俗,人们把准备好的
龙灯滚起来,到处五光十色,灯火辉煌,大家兴高采烈,这也是正
月十三的试灯,保证元宵节灯会一帆风顺 。在一些地方,正
月十三晚上还有吃汤圆的
习俗,寓意圆圆满满 。
正
月十四,是元宵节的前一
天,也被称为 “试灯节” 。这一
天,人们继续为元宵节做最后的准备 。试花灯是最重要的活动,
民间和朝廷都会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以便迎接一
年一度的元宵佳节 。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也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形成热闹的 “灯市” 。除了试花灯,正
月十四还有一些其他的
习俗 。在部
分地区,人们会祭拜临水娘娘,
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
年间的人,后来成为拯救难产妇女的
神仙 。妇女们会在这一
天前往临水娘娘的祠堂奉祀,祈求自己在生产
时能够母子平安 。喝亮眼汤也是一些地方的
习俗,亮眼汤一般由青菜和麻糍作为主食材,味道清香,富含营养 。喝亮眼汤寓意着用雪亮的眼睛去欣赏元宵灯会,以美好的心情来迎接新的一
年 。在一些地方,正
月十四还有吃汤圆的
习俗,人们认为汤圆外观圆圆的,象征着
吉祥如意,家人团团圆圆 。此外,还有 “偷青” 的
习俗,这里的 “青” 指的是绿色的蔬菜 。人们会去别人家的农田里 “偷” 一些蔬菜,象征着将好的运气带回家 。虽然说是 “偷”,但在这一
天,农田主人一般都会视若无睹 。
正
月十五,在
2025 年是 2
月 12
日,星期三,这一
天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
月、元夕或灯节,是
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
日 。元宵节历史悠久,早在 2000 多
年前的秦朝就已出现相关雏形,汉武帝
时祭祀 “太一” 的活动被视为正
月十五
祭祀天神的先声 。到了
东汉明帝
时期,提倡佛法,下令正
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中 “燃灯供佛”,元宵放灯的
习俗由此流传到
民间 。此后,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全民欢庆的盛大节
日 。
吃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
习俗 。元宵,
南方又称 “汤圆”,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 “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 “元宝” 。它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吃元宵寓意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日子越过越红火 。随着
时代的发展,元宵的口味也
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甜馅,还有各种创新口味,如巧克力、榴莲、花生钙奶等,满足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
赏花灯也是元宵节的核心活动之一 。早在
南朝
时期,国都建康(今
南京)就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
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冠 。灯会兴于唐,盛于宋,明朝
时达到顶峰 。在这一
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花灯挂满街头,有传统的纱绢灯、玻璃灯、
羊角灯,也有现代的电子灯,造型各异,色彩斑斓,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花灯上通常绘有古代
传说故事、历史
人物、花卉鸟兽等图案,栩栩如生,寓意深刻 。人们在赏灯的同
时,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
文化氛围和节
日的
喜庆 。如今,许多地方都会举办大型的灯会,如
南京的秦淮灯会、自贡的国际恐
龙灯会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
猜灯谜是元宵节独具特色的活动,充满了趣味性和
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
南宋
时期,当
时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目 。灯谜的内容广泛,涵盖了
天文、地理、历史、
文化、
生活等各个方面,既能让人在
娱乐中增长知识,又能锻炼思维能力 。在猜灯谜的过程中,人们或冥思苦想,或相互交流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充满了欢声笑语 。
放鞭炮也是元宵节的传统
习俗之一 。在古代,放鞭炮是为了驱赶邪魔
鬼怪,祈求平安
吉祥 。如今,虽然其迷信色彩逐渐淡化,但放鞭炮依然是为了增添节
日的
喜庆氛围 。在元宵节的夜晚,鞭炮声此起彼伏,绚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将节
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不过,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城市管理的需要,许多城市对烟花爆竹的燃放进行了限制,人们也逐渐采用电子鞭炮等环保替代品来庆祝节
日 。
元宵节还是一个团圆的节
日,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尽量回家与家人团聚,一起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共享
天伦之乐 。在这个特殊的
日子里,人们寄托着对未来
生活的美好向往,希望新的一
年里家庭幸
福、事业顺利、身体健康 。元宵节也标志着
春节的正式结束,人们将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新一
年的工作和
生活中 。
从正
月初一到正
月十五,每一
天的
民俗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
年的智慧与
情感,它们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
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
习俗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与过去相连,让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浓浓的
年味和家的温暖。
在新的一
年里,让我们一起传承和弘扬这些珍贵的
民俗文化,尊重传统,从每一个
习俗中汲取力量,让我们的
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
时,也祝愿大家在
2025 年里,身体健康,家庭幸
福,事业有成,财源广进,所有的
梦想都能实现,每一
天都充满阳光和欢笑!
2025
春节
2025年
民俗
指南
讲究
龙年
这些
知道
初一
阅读完(2025龙年春节民俗指南:从初一到十五,这些讲究你知道吗?)的文章后,{日历网}为您推荐更多文章!